蓝顶《失语》当代艺术展
策展人:闫城
参展艺术家
阿嘉娜
徐牧原
刘石
黄明进
邓丰
晓野
许力
唐泽一
刁毅
吴建春
廖莉
2022年3月12日,我与Esther同行参加于蓝顶71栋徐牧原工作室举办的展览“失语”开幕式。 本次展览距蓝顶艺术群落初建距今已近19年。 由策展人闫城,参展艺术家均为早期驻居蓝顶的艺术家,
从展览前言里可以读到本次策展人对当代艺术“失语”状态的解释,他写道:“艺术史是不断拓展艺术认知边界的历史。在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艺术家身份是较敏感的话题,中国艺术家做艺术的立场和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此后才是中国当代艺术所需要的逻辑、路径、认识、方法等。” 这段话也成为我们观展的一条线索。来到热闹的现场,我们与几位艺术家和策展人依次进行了交流。
邓丰,《南山符》,现场互动性纸本作品 ,2021
- 邓丰
第一位吸引我的艺术家是邓丰 邓丰,1970年生,成都人。早年曾习绘画摄影,1998年于上海开始艺术实践。 2004年起进入老蓝顶工作区参加当代艺术活动,06年全职从事独立艺术工作。 他的《南山符》乍一看是蓝晒版画,上面戏谑的写着“2020肺疫专用:保命强身,护国安邦。不准靠近,见符放行。”走到他的作品前,邓丰笑眯眯地撕下一张“符”让我放在手机壳后盖,说可以“防疫”。 我们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言履文化与艺术(以后为“言履”):你的作品是版画吗? 蓝晒?
邓丰(以后为“邓”):是版画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版画, 我用电脑处理了我的版画。 选择蓝晒是想表达所有的物质都会消失,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即使实物消解了观念还在,这就是我的目的所在。 蓝晒画面二十年后会随时间消逝而褪色。
言履:你的创作中采用了很多复制的形式,这与你的创作理念有关联吗?
邓:复制等于传播,我把这些小标签给观众让大家能够保存,也正符合了这件作品的思考: 所有的一切消失了以后我能留下些什么?
看完邓丰的作品首先让我想到安迪·沃霍以及一些也采用过复制技法的艺术家: 复制是重复,是传播,也是一种强调,直到被人记住。 艺术家对媒介和材料的选择直接关联他所要传递的观念, 他的作品是现场让我互动感最强的一件。
晓野《割》纸面丙烯 2022 395x545mm
2. 晓野
「晓野,原名唐勇,男,1964年生于河北石家庄, 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自由艺术家。 现工作生活于成都。」
晓野的画好独特, 《割》 抓住我的眼球久久不能挪开。 他告诉我,生活里发生的很多事都是“割肉”。 权利是割肉,权利加财力在一起,更是割肉。走到四幅《日课2022》, 手稿前,我们“失语”了。 这些看似无序的色块想要表达什么呢? 晓野的只言片语给出了答案。
言履:《日课》系列是 每日练习的手稿吗? 为何它们如此抽象?
晓野(以后为“晓”):是的,它们是我每日观看图像后的记忆残留,一种视觉总结。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很多来自社会以及更大世界的事件图像。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些不易抹去的事件图像会在记忆里残留。 怎么画?涂抹有时是自发的,有时是机械的,有时是漫无目的的状态。
言履:绘画和雕塑的区别于你而言是什么呢?
晓野: 雕塑是精神性的,而绘画更平面。 我理解的雕塑是脱离模特存在的, 我理解的雕塑是脱离模特存在的,当一根柱子在房间里立起时,精神表达已经出现了。
晓野 :手稿 , 《日课2022年2月6日》 <>, 纸本丙烯 20x30cm
3. 许力
「许力,1968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大展。 现工作和生活于成都。」
看到展览图册上许力的画有浓烈的浪漫怀旧气息, 我们特意找到他想要更加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
言履: 从你的画中能看到城市风景的一隅, 为什么选择城市作为主题呢?
许力(以后为“许”):我总是从自身环境出发来创作的, 我喜欢城市荒漠感,荒漠感中又有一些小浪漫。城市对我来说就是某种神谕。
言履: 感觉你的画的构图很有影像感, 是否学过摄影或用摄影辅助自己的绘画呢?
许: 我没有学过摄影哈哈, 可能是我的画都比较现实主义。
言履:画中的低饱和度红色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的呢? 是否与怀旧过去的时代有关?
许: 是有意的, 画中原本有些部分不是红色,我用红色是想让画面整体更加突出。 与旧时光当然也有一定的联系。
许力,《颐园—4号》,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8
4.策展人闫城
我们就策展思路等对他进行了提问。
言履: 什么样的契机让你策划了这次的展览?
闫城 (以后为“闫”):09、10年的时候我就策划过关于这些艺术家的展览,也是在蓝顶,他们都是蓝顶最老的一批艺术家。 蓝顶艺术区是中国少数成熟艺术区之一,现有上百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创作,也有许多艺术家从蓝顶走向了全国和世界,艺术传帮带是四川的优秀传统也是蓝顶的一种精神。
言履: 这些艺术家与年轻艺术家有何不同呢?
闫城: 年轻人有的是锐度,而他们已经有了生活经历的沉淀。 尽管艺术创作靠直觉,但这直觉是以艺术史逻辑体系为基础为支撑的, 当代艺术之所以难做也就在于这个基础的建构太难了,需要巨大的思维框架又需要细腻的生活体验。 艺术不象哲学纯理性, 它更感性,原创性艺术灵感多来自于日常生活, 当下的日常性也是艺术家重要关注和感知的范畴, 是生活也是艺术。 这群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特点, 他们都很关注自己的内心,对内心的体验已经达到微妙、精细的程度。
言履: 怎么理解前言中“让艺术史“失语”是艺术家最高的荣誉”这句话?
闫: 艺术史是一个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体系, 如果可以让艺术史失语,即出现了一种新的逻辑思维体系, 或者属于未来的、超前的、仍未被理解的艺术。 而这个出现势必实际是在补充艺术史, 而能被艺术史记住的作品或艺术家,难道不是最高的荣誉吗?
来源:言履文化与艺术
作者:Su
现场摄影:孙晓蕾
艺术作品:由艺术家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