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感物美学意蕴
在道家哲学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道家的“自然”不是仅仅指自然界,而是一个天地万物生灵浑然一体的存在。这意味着万物同根同源,皆有灵性,人立于天地之间,能与万物交相感应,在这个过程中物使人的情志生发,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而人的情志同样能影响物的状态,对于道家而言,感物的最高境界是“致虚极,守静笃”,是对精神自由的至高追求。
宋陈,行走的山水系列,泥土综合装置,220×130×120cm,2019
“泥土是构成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物质,泥土孕育了自然万物,它意味着能量与神性的合一。”
——宋陈
《行走的山水》以土壤为质料,将山水、树木、园林和身体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物我相融的哲思,身体的上半部分被山水所代替,或许也意味着一种忘我的境界。当艺术品被安放在不同的时空并被记录下来,由于某种类似于蒙太奇的效应,艺术品仿佛行走于天地之间,但其本身又是静态的物,由此产生一种动静结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生态美学意蕴。物的情志在这里被巧妙的展现出来。
宋陈,大地之子,泥土混合装置,直径430cm,2019
宋陈的另一装置艺术作品《大地之子》同样表达了人与天地合一的思想。物的情志经由创作者之手,变得具象,泥塑的大地之子模糊了人与植物的边界,仿佛扎根于宇宙之中,像婴孩卧于母亲的子宫之中,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同时有着道家所说的“复归于婴孩”的意蕴。
道的朴素美——返璞归真
多年来,宋陈一直以“土”为“语”,用最朴素的质料唤醒人们对大地的敬畏以及对本源的回溯。我们总能在宋陈的作品中看到一种混沌、朴素而古拙的气息,看到一种冲淡、古朴、野性的美。土壤的质料赋予作品苍凉感,警示人们注意对土壤的保护,其中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气作为作品的筋骨,承载着生命之源赋予人们的希望。
宋陈,土书系列,混合泥土书法作品
樸(可作朴)是道的本质,代表着本真、淳然、原始的状态,犹如木之未成器者。然而,我们早已不是孩童,当人因社会构建而迷失自己,樸的意义在于超越,是一种“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境界。朴素美是去伪存真的美,是恢复一切事物本来面貌的趋向。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谈及樸,如“道常无名、樸”、“见素抱樸”、“敦兮其若樸”、“复归于樸”等。第三十七章,老子解释了樸的重要作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镇之以无名之樸。”当万物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道的真樸能起到安定的作用。
回归: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的两个含义:一是循环往复,二是相反。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宋陈的土壤生态作品介绍“反”的内涵中“回归”与“柔弱”产生的生态美学意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人类常常做出一种偏离“道”的行为,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到国家政治,由于私心多欲,常与“自然”相悖,那么要达到和谐美的存在状态,有时就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
大地疗愈现场
宋陈发起的《大地疗愈》系列,以土壤生态行为仪式的方式演绎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回归。看似繁复的形式超越了形式本身,在这里成为一种召唤真樸的方法,让人们抛弃繁杂的思想和缭乱的声色,以最纯粹的能量链接大地、宇宙、他人,回归到生态整体的循环中。
在泥土装置《殇土·土壤婴孩》中,宋陈用多年收集的“病态土壤”搭建了一个垂死状的婴孩和死寂的子宫。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土壤婴孩让我们目睹了柔弱与枯槁之间的巨大张力,以无声的力量,带来灵魂的震颤和行动的可能。
《土地治愈》现场,生病的土壤
参考文献:
-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 李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生态意蕴》,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
- 王璐璐,《论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 雷琰,《人诗意地栖居——试论道家的生态美学观》,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
- 苏州本色美术馆,《艺术场域实验|从苏州本色到苏州园林,宋陈〈行走的山水〉系列》https://mp.weixin.qq.com/s/a_uixl5ymjE2ddrOMNyK7A
- 苏州本色美术馆,《首届在“世界土壤日”开幕的〈土地治愈〉当代艺术展览》https://mp.weixin.qq.com/s/hRUUmSVKqqaKwmuqI-JjIg
- 大地疗愈公众号,《〈大地疗愈〉艺术疗愈项目·第二季》https://mp.weixin.qq.com/s/S0DtOtIM6h9UTAT3Jaizug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