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西·戴蒙(Betsy Damon)(美)
1940生于美国纽约,1963年毕业于斯基德莫尔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196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美国生态艺术家、美国水的保卫者协会创始人。
1996年向成都提出活水公园的创意,并得到政府的支持,于1998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公园,成都活水公园。该项目荣获国际优秀水岸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奖,于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成都案例。贝西曾在美国、欧洲、中国广泛讲学,是众多高校的客座艺术家。六十余年来,她致力于保护水、倾听水、带领观众与水进行互动,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深度链接。尼德兰Van Abbemuseum博物馆举办的“逆国际主义”艺术展、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举办的“连接水滴”艺术展等,还出版了《作者,水之物语》《水之原则》等著作。
石版画系列(8副)
贝西·戴蒙的石版画系列源于 1982 年在纽约 Soho 20 画廊举办的 “大地冥想:与石同行,守护地球 ”展览,该展览展示了石头的智慧和疗愈的力量。在这满月盛事中,戴蒙将参与者分成 6 到 8 人一组。这些小组会依次围成一圈,讨论石头是如何既能用作武器,又能治病救人的。然后,参与者被要求躺在地上,头朝圆心,双腿向外辐射,双脚在圆的外围对齐。热衷于收集石头的戴蒙随后给每个人一块石头,指导他们将石头放在身上需要治愈的地方。她会让他们思考:“这个世界上你最想知道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想去做的事是什么?”在引导冥想的互动现场结束后,下一组人将重新开始这一过程。 贝西·戴蒙自始至终都坚信,这种有思想、有意识的互动式现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治愈自己,进而治愈地球。
根据戴蒙的观点,我们必须先治愈自己,然后才能治愈地球。因此,她的这个现场艺术作品的题目是“大地冥想:与石同行,守护地球 ”。她在1983年创作的石版画系列是受此启发而创作的。当时纽约的Solo 出版社为贝西·戴蒙提供了石版印刷机。而且她创作的这些原创艺术作品还得到了一位日本石版画大师的印刷技术指导。在展出的这个系列中,有三幅作品——《地》《海》《天》——是40年前的限量版印刷品,共有30份,其中大部分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手中。本次展览展出的其他石版画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石版画系列(一):地
贝西·戴蒙,档案纸平版印刷,76 cm x 57 cm,1983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石版画系列之一:地》以两块大石头为核心,大石头之间和周围由一系列小石头组成。艺术家认为,石头是水的固体形态,所以观察石头需要仔细且耐心,尤其是当它们躺在河床里的时候。不防想象一下它们是如何由水凝固形成,如何流为动的水所塑造,或观察水如何流经石头、包围石头,形成与石头紧密相连的旋涡。
石版画系列(二):海
贝西·戴蒙,档案纸平版印刷,76 cm x 57 cm,1983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在美洲原住民的传统中,每一块石头都是神圣的疗愈之器。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贝西·戴蒙独自或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在许多地方施行现场艺术,尤其是纽约街头。在某些街头表演中,她们会平躺在街头,在身上或周围放置石头。在 《石版画系列之二:海 》中,调色板为大海的青蓝色。石版印刷板上铺设了两块方形大石头,零散的小石头围绕其间。这些石版画中的每一种颜色(通常有三到四种主要颜色)都需要单独印刷,从而呈现出丰富而立体的视觉效果,以反映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复杂性。
石版画系列(三):天
贝西·戴蒙,档案纸平版印刷,76 cm x 57 cm,1983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据艺术家陈述,这些石版画的制作相当困难,需要大量的尝试才能达到她所追求的效果。而其中的挑战在于,你在版画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由石头和石版(也是由石头制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每种颜色的冲洗(《石版画系列之三:天》的调色板尤为复杂)都涉及一连串不同的相互作用。尽管如此,艺术家仍然认为这个系列作品值得花大力气去制作,因为这种了解石头的方式十分直观且有效。
石版画系列(四):红石
贝西·戴蒙,档案纸平版印刷,76 cm x 57 cm,1983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与石版画系列《地》《海》《天》三件作品不同的是,这幅作品与第 5、6、7 和 8 号作品均为单品,而非30幅的限量版。同为石版画版上的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却来自色彩和光影。铁锈和泥土的色调与我们在该系列的《地》中看到的场景如出一辙,但这一次,石头似乎被星群所湮没,留下的只有在层层映射中闪烁的自然之力。
石版画系列(五):暖石
贝西·戴蒙,档案纸平版印刷,76 cm x 57 cm,1983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与石版画系列《地》《海》《天》三件作品不同的是,这幅作品与第 4、6、7 和 8 号作品均为单品,而非30幅的限量版。同为石版画版上的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却来自色彩和光影。暖石处于黄色和赭色的光谱中,渐渐分解为土壤中含有的硫化物,进入水的发酵阶段,继续转化为金属,成为固体,颗粒失去了动态流动,稳定为土质,最后又石化。
石版画系列(六):黑曜石
贝西·戴蒙,档案纸平版印刷,76 cm x 57 cm,1983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与本石版画系列的最先三件作品不同的是,最先三件均为 30 幅的限量版,而这幅作品与第 4、5、7 和 8 号作品均是只有一份的单件作品。它们同样是在石版画版上创作的,但是灵感来自于色彩和光影。《黑曜石》不同于石版画系列中其他 7 件作品那样色彩鲜艳缤纷,它以绝对的黑色和白色为基调,同时融入了灰色和银色。这是一幅明暗对比显著的作品,作品中的石头都是中小型的,以螺旋状的运动方式从内部向构图的边缘排列。
石版画系列(七):黑暗之中
贝西·戴蒙,档案纸平版印刷,76 cm x 57 cm,1983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与石版画系列《地》《海》《天》三件作品不同的是,这幅作品与第 4、5、6 和 8 号作品均为单品,而非30幅的限量版。同为石版画版上的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却来自色彩和光影。《黑暗之中》与《黑曜石》相似,因其舍弃了这个系列中许多其他作品所特有的丰富色彩,而选择停留在更高对比度的明暗之间。这里的两块大方形石头,我们在《地》《海》和《天》中见过。其中增加了一些气泡状的石头元素,似乎是从母石中孕育出来的。
石版画系列(八):日落
贝西·戴蒙,档案纸平版印刷,76 cm x 57 cm,1983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与石版画系列《地》《海》《天》三件作品不同的是,这幅作品与第 4、5、6 和 7 号作品均为单品,而非30幅的限量版。同为石版画版上的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却来自色彩和光影。《日落》 与 《天》 十分相似,但在 《日落》 中,我们能欣赏到的是向中心石头逐渐加深的玫瑰色调,这种色调正向其轨道上其他较小的石头辐射。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艺术家对石头拥有治愈力量的信念,在这个作品使我们体会到,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互动时,石头会给我们带来温暖的个体感受和心灵的平静。
《雾起》(2幅)
雾起(一)
贝西·戴蒙,水墨画,23 cm x 31 cm,2018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从年幼时起,贝西·戴蒙就对雾极为着迷,当雾悬浮于水体的光滑表面,这种痴迷尤为明显。她想知道生命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地球上的生命?最后,通过思考雾气在水面上的存在,她得出了答案,即:水是生命的起源。
雾起(二)
贝西·戴蒙,水墨画,23 cm x 31 cm,2018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夏天的时候,贝西·戴蒙和她的父母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斯夸姆湖(Squam Lake)。因为热衷于观察平静的水面上漂浮的薄雾,她会在清晨起来看日出。就在这时,水会以非常微妙又明显的螺旋形态从湖中升起。这这段经历,开启了贝西·戴蒙终身致力于研究水体漩涡运动的历程。
《月》
月
贝西·戴蒙,水墨画,21 cm x 30 cm,2018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月亮是我们与更广阔的宇宙的联系。它对地球施加着强大的引力。事实上,潮涨潮落就是水对月球引力的回应。贝西·戴蒙对水墨的运用,体现了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包括禅宗佛教和道家自然哲学,以及书法和绘画的美学原则。与此同时她享受着毛笔画的高度灵敏性所带来的实用性和独特性。毛笔似乎轻而易举地就能自然且轻松地为艺术家的身体和想法服务。戴蒙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很好地训练人们如何去发现的方式。中国水墨画具有让人发掘、洞察事物本质的特性,从而使人能够对环境产生直接而原始的体验。
《水之原则:永不直流》
水之原则:永不直流
贝西·戴蒙,档案纸上的Giclée印刷品,46 cm x 31 cm,2018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一个螺旋好似一个漩涡。它是创造生命的独特力量。就如我们的心脏一般,它们脉动着漩涡运动,创造出生命。贝西·戴蒙对水的漩涡运动(也是对心脏的感悟)的体验与发现来自于她在清晨早早起床,划着独木舟去斯夸姆湖观察水如何以螺旋形式升腾成雾。漩涡运动能排除污染物——事实上,水分子始终在寻求达到其最纯净的形式,达到其最强大的存在状态。据戴蒙所述:“水以漩涡的方式运动,就是水的本质。这也是水的意识所在。”
水之原则:水凝合一——鲸鱼,人类和蜜蜂之心
贝西·戴蒙,档案纸上的Giclée印刷品,46 cm x 31 cm,2018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所有的心脏,从鲸鱼和马到人类和蜜蜂,都有着相似的设计。它们可能在大小上有所不同,但都遵循搏动和漩涡状收缩的原理。心脏搏动的漩涡原理与水的运动原理相同,当其以漩涡运动时,就能保持纯粹与纯洁,以最有意义和有效的方式服务于生命。
水之原则:万水相通
贝西·戴蒙,宣纸水墨,46 cm x 31 cm,2018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这幅中国水墨画再次描绘了贝西·戴蒙年幼时在斯夸姆湖看见水中升起的雾气的经历。这幅作品强调的是水以螺旋形式从天空降落,同时以螺旋形式从水面升向天空的方式。艺术家认为所有的水都是相互连接的,水通过它们的阶段和状态的变更在一个完整的循环链中相互转化。水从天空落到地面,然后又返回天空。然而,地球上的水量会不断的一点一点地增加。这是因为外太空的冰被捕获,融化成水,来到在我们的大气层。艺术家指出,当水从天空落下时,湖泊或海洋中的水将形成水滴,它们会伸展开来迎接下落的同类。这两种水混合的方式以及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所需的时间长短都使她感到着迷。
《风暴》
风暴
贝西·戴蒙,水墨画,46 cm x 31 cm,2018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艺术家在她纽约市的公寓里创作了这幅画作。这个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如何在自然被混凝土墙所桎梏,却仍然能够通过对自然的直接体验进行创作的情境。这让人想起了传统的中国画家,当他们无法前往他们想要进行绘画创作的地点时,会依靠记忆甚至依靠有关名胜古迹的文字描述,来创作出他们心中所想象的作品。这幅画作,连同《万水相通》,都是她在撰写最近的出版物《水之声》(Steiner 出版社,2023年版)中有关水的八大原理的文章时所创作的。
《万水相通》
万水相通
贝西·戴蒙,宣纸水墨,46 cm x 31 cm,2018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这幅中国水墨画再次描绘了贝西·戴蒙年幼时在斯夸姆湖看见水中升起的雾气的经历。这幅作品强调的是水以螺旋形式从天空降落,同时以螺旋形式从水面升向天空的方式。艺术家认为所有的水都是相互连接的,水通过它们的阶段和状态的变更在一个完整的循环链中相互转化。水从天空落到地面,然后又返回天空。然而,地球上的水量会不断的一点一点地增加。这是因为外太空的冰被捕获,融化成水,来到我们的大气层。艺术家指出,当水从天空落下时,湖泊或海洋中的水将形成水滴,它们会伸展开来迎接下落的同类。这两种水混合的方式以及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所需的时间长短都使她感到着迷。
《听河流》
听河流
贝西·戴蒙,交互式行为艺术,时间长度:15分钟,2024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在这个互动性现场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邀请参与者与她一起前往苦竹溪岸边倾听河水的声音。这是贝西与世界各地社区一直在开展的活动。她总是引导人们去接触水,不是用嘴巴喝水,而是用耳朵倾听水。然而,真正听到水声的不是耳朵而是心灵。当贝西询问参与者听到了什么时,她不止一次听到过类似的回答:“河流说它很好。它告诉我要治愈自己,缓解并治愈自己的痛苦。这就是河流希望我做的。”的确,贝西相信在我们能够治愈地球之前,我们必须先治愈自己。
《多元宇宙》
多元宇宙
贝西·戴蒙,装置,尺寸可变,2024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这件多媒体装置艺术作品创作于纽约和岸上艺术中心现场,是贝西·戴蒙六十年职业生涯中作为艺术家和保护水活动家所致力探索的许多视觉元素和自然原理的结晶。这件艺术作品的初始构建单元是以生物心脏的形状所创造的水的形象。戴蒙观察到,无论是人类、鲸鱼、猪还是蜜蜂的心脏,其形状和功能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在地球上一切有感知能力的生物之间建立了重要的联系。此外,她观察到生物心脏在搏动和收缩中呈现出的漩涡运动,这在心脏和水之间建立了重要的联系;因为水本质上是以漩涡状的形式运动的。当水能自由地以这种漩涡状的运动移动时,它的活力与生命力才得以维持。
《雨落在水面上》
雨落在水面上
贝西·戴蒙,影像,时间长度:1分钟31秒,2024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在这个关于水的美丽冥想中,我们能够进入艺术家贝西·戴蒙的生活体验。在近60年的保护水活动和艺术创作生涯中,她一直专注于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水的流动。值得注意的是,当雨滴落入下方的水体时,水面会伸展开来接收每一滴水。根据艺术家所述,这两滴水,一上一下,要完全融为一体,仅仅需要几秒钟。
《水的保卫者》
水的保卫者
贝西·戴蒙,影像文献,时间长度:30分钟,1995-1996年
作品说明:
文/康书雅
贝西·戴蒙是一位女权主义者、现场艺术家和环保活动家。《水的保卫者》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水权活动倡议计划,由戴蒙于1991年创立和组织。1995年至1996年,艺术家来到中国,邀请了本地及国际艺术家创作公共现场艺术和装置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了人们对水源保护的意识,特别是对府南(锦江)河和拉萨河的保护。这个影像资料被保存于亚洲艺术文献库(aaa.org.hk),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数百张相关的图片、报纸剪报、艺术家提案和模型,以及其他临时文件和档案信息。这个项目在中国以外广受研究,我们很高兴能将这些信息带给岸上艺术中心的观众,使这个重要项目的记忆能够在中国西南当代艺术的经典和历史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扫码关注言而履艺术国际,阅读更多文章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