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尧瑶
1994年出生于成都,201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随后在威尼斯美术学院学习,于2021年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成都和重庆。
李尧瑶是本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她的作品涵盖了行为、装置、影像、诗歌等创作方式,主要关注身体环境在容纳与被容纳空间中的转化延伸,以及所有“不确定性的可能性”的相遇联结。最近她在探讨关于身体的自我意象认知与重复记忆、未来情感的引力倾向关系,从文本、梦、声音出发,去构建一个由感知触发内在微移动与被移动的平行世界。她的作品曾在意大利第12届国际艺术展览会、成都第10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重庆序空间“灰蓝色的变化与理解”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展中展出。
文/钟婷
人不仅仅是自然性、社会性的存在,同时是精神性的存在。《雨的梦》仿佛失落“孩童”的梦中呓语,使人联想起庄周梦蝶的典故。是雨的梦,还是“我”的梦?或是“我”和雨已经融为一体了呢?影像以一种类似梦境的视角,将观众引入精神性的时空,跟随艺术家去往不同的河流、湖泊、海岸,寻找可以停靠的码头。“垃圾”的双重隐喻,着急呼吸和上岸却又不断下沉的鱼、垃圾、水、水的身体,指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精神污染的相互关联性。自然及自然的身体与“我”及“我”的身体是相融的,“我”的不安全感、失控感、无力感、精神的失落感,亦代表的“雨”的不安、自然的不安。影像在诗意之中弥漫着淡淡的死欲,又有一条极细而坚韧隐形的线牵引她的灵魂,给予生的欲望。而这个生机灌满了雨水。在爱与死之间隐藏着窒息感及其反面。这种来自身体的感性表达,亦使人想起李商隐惘然而不可追忆的梦,“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般它充满着漂泊、迷离、诗意的美感。作品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精神生态的重要性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