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的可能性

行为艺术的可能性?
对话艺术家何利平

2019年5月,在成都玉林区的院子里,康书雅博士和新锐成都策展人崔福利与成都行为与装置艺术家何利平,就创作理论与实践展开了对话。

以下是何利平、崔付利和康书雅 90 分钟系列讲座中仅仅几分钟的摘录,以及与 50 多名艺术家、爱好者和玉林社区成员的积极问答。

康书雅:何利平1893年生于四川, 2007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院2002级雕塑系。 201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 2003年至今,主要以现场艺术影像和装置的方式进行创作。 今晚有没有人想提问的呢?

观众: 我一直想知道行为艺术在展示什么。 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还是像艺术品一样的创造性事物? 这是很重要的。 我真正注意到的另外两件事,是对无意义的东西进行命名的表达,于是意义就产生了。 一切都是那么的云里雾里,甚至是含糊不清。 这有点像我们无法评论的社交媒体帖子,对吧?

崔付利 我认为它们非常相似。 他刚才问的问题,毕竟是一个创作和寻找灵感的过程。 你必须表达出来。 或者你已经有了灵感,然后你如何创造这个灵感,表达这个过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何利平 是的。 首先要有一个想法,我很清楚我要表达什么。 事实上,正如他(观众)所说,存在着无意义的表达。 可以说,无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至于行为艺术有什么用? 我认为这与雕塑和绘画是一样的。 雕塑家可能会努力制作逼真的作品,而画家可能会画出好看的画。 做行为艺术的过程类似于绘画或雕塑,实际上是一种意识的注入。 我觉得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一样的,虽然结果不一样,或者最终的呈现方式不一样。 这就是区别所在,虽然有些人承认雕塑或绘画,但否认行为艺术的有效性,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的权利。 为什么我说我不太强调作品应该表达什么?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