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阑记 [1]
翻译: 小元
灰阑中
站着人类之子
乃天精地液孕育生就
孤独中
他长了几岁
依然
无力选择
灰阑外
站着两位女性
她们血肉模糊
或者说
她们干干净净
她们刚经历了战争
或者说
她们被战争附体
灰阑虽灰且红
就像争夺的眼睛
眼睛既红且脏
就像争夺的对象
公案上:
醒木跳动着
一方
拽住无尽山河
一方
拽住血缘亲情
无尽山河已榨干
血缘亲情
血缘亲情聚拢了
无尽山河
我呢?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争夺物 一堆形质
灵魂不被认可
但时刻准备着
被谁占有?
归属于谁?
我可否说 我仅仅是
路过此地
我只是偶然
掉进灰阑
我不属于战争
也不属于和平
我属于灰阑画就的
地盘
公案上:
醒木跳动着
向谁吩咐?
小小灰阑
塞满干柴
将我尚未发育的
意识
鲜血在争夺高潮中
吱吱作响
两只手从左方
右方伸来
一只是母爱
另一只也是
一只是玫瑰
另一只也是
一只挂着瀑布
另一只也挂着,它们让我恐惧
灰阑之中的争夺
与灰阑之外
同样荒谬
醒木跳动着
醒木跳动着
向谁吩咐?无论向谁吩咐
母爱都像
滚烫的烙铁
死死将我焊住
一生都在灰阑
之中
一生
——摘自翟永明,
《咖啡评论》, 秋季,中国诗歌与艺术专辑。
(美国:XPress),第6、7页。
本版中国诗歌
特邀编辑:
康书雅。

戴光郁, 《失守》( 细节)
行为艺术,
丹麦,2007。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三女巫
翻译: 康书雅
火刑柱已经竖起
但女巫已跑路,
黑夜罩下来
像死寂的坟墓
月亮也跑路了
被黑云掩护
声音叽叽喳喳
碎银光般
抛洒
对话简洁 伴随猫叫
一个声音干燥
像是要被火柴点着
他说着昨天的故事
关于谋杀和毁尸灭迹
一个声音痉挛
好似喉结
被人抓住
他拼命挤出断断续续的词语
描述着大帅和他的娈童
他们如何在一起
还有一个声音
不男不女
语调老瘦
吹气般喃喃
黑须就手
摩挲出丝丝预言
一切如旧 一切
一切将再次循环
缠绕在
黑夜黑须黑锅黑水中的预言
流传了许多世纪
如今
火刑柱
已变为世界中心的龙椅
惊天的阴谋已将世界覆盖
到处都是
火焰、
和病毒泛滥
私刑、
和病毒泛滥
东西南北
大乱无形如
大音希声
这是一个预言
也无法预知的年代
女巫虽未远去
剧本和
舞台
早已变得寡淡无趣
剧情和表演
只会从观众中产生
结尾将走向开放
或者戛然而止
直至在沉浸中,
与末日一起下行
天地已透明
但熹光仍微
女巫们 从未远去
他们的喉咙依然发痒
吞吐着各种不祥
因为死亡永不会离去
因为前路
永不可预期
——摘自翟永明,
《咖啡评论》, 秋,中国诗歌与艺术专辑‘
(美国:XPress),第8、9页。
本版中国诗歌
特邀编辑:
康书雅。

苏政勋,
《三尺世界》,
纸本水墨,70 厘米 x 70 厘米,
2021. 2021。图片由
席永君与艺术家提供。
寻找薇薇安 [2]
翻译: 康书雅
寻找薇薇安
寻找一个被遮蔽的故事
寻找一段
谷歌不出来的人生
寻找一堆
未经冲洗的照片
寻找照片后面的
容颜
寻找薇薇安
寻找漂泊不定的
地址
寻找一个没有影子的身影
她藏在孩子们中间
寻找
寻找孩子的
保姆
寻找保姆的
家园
寻找薇薇安
寻找悬空
挂着的双臂
它们抓着一架老式相机
里面装着女人
十五万个瞬间
寻找玻璃后面的
面孔
寻找无法复原的
内心
寻找薇薇安
寻找十五万张
无主
底片
寻找二十个箱子
寻找箱子里满满的
流浪汉
寻找薇薇安
寻找一颗孤独倔强的
灵魂
它沸腾于刻板躯体的
内部
销声匿迹
但又溢出灼人
光线
寻找断肢断臂的
人体模特
寻找闪烁在
塑料表皮上的激情之眼
寻找薇薇安
寻找
扑火灯蛾
它扑向大面积的街道
和人群
它撞在橱窗
镜子上
寻找烙印上去的
镜中之殇
寻找城市的排泄物
剩余物
将它们塞满一个黑色方框
为什么? 当皮箱
脱手而出
在纽约上空飘浮
冒烟
当那些底片
在陌生人手中
流转
当时间的灰尘
被廉价拍卖
当无数脸庞
从红色液体浮出
挂在一整排
社交平台
为什么? 除了一个名字
她未曾来到
人间?
寻找薇薇安
不关乎一个答案
为什么? 她不愿
与世界分享的
除了身份、
秘密、籍贯
对
天才的认定与摧毁
以及绝缘社会的
艺术制度
还有什么?
十五万个
为什么
或者 一个不为什么
随着二十个皮箱的
贡品
随着她
一同埋葬在无主之地
——摘自翟永明,
《咖啡评论》, 秋,中国诗歌与艺术专辑‘
(美国:XPress),第 10、11页。
本版中国诗歌
特邀编辑:
康书雅。
阅读更多诗歌, 请查看
[1] 粉笔圈的故事:两个女人在争夺同一个孩子。 为了决定谁是真正的母亲,法官把孩子放在一个粉笔圈的中心,要求妇女把孩子从圈中拉出来,这是一个类似于《所罗门审判》的场景。 母亲不忍心伤害孩子而屈服,赢得了这场官司。 当代戏剧经常引用、改造或颠覆古典戏剧。 作为被改编最多的传说, 《粉笔圈的故事》 被改编成小说、元杂剧和现代戏剧。 在这首诗中,我参考了不同的改编版本,并改变了视角,以集中表现母爱对子女的桎梏。
[2] 维维安·多萝西·迈尔(1926-2009)的摄影作品是在死后才被发现的。 她一生都在做保姆,利用空闲时间做爱好摄影的人,拍摄了超过15万张照片,其中大部分未被冲洗。 起初在谷歌上,唯一能找到的关于她的照片的信息是她的名字。 后来,她的照片被一个年轻的收藏家买下,他调查了她生活的一些细节,并将她的照片传播给全世界的观众。

翟永明
出生在四川成都。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曾供职某物理研究所。 主要作品有《女人》、《称之为一切》、《终于使我周转不灵》、《十四首素歌》、《行间距》、《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等诗集。
Recent Comments